當梧桐葉染上金黃的暈染,當空氣中飄來沁人的桂香,秋季帶著獨有的清爽與詩意悄然降臨;但與此同時,晝夜溫差加大、空氣干燥、病原體活躍等因素,也讓多種疾病進入高發期。
秋季的氣候特點為許多疾病提供了“滋生土壤”,從呼吸道到消化道,從過敏反應到心血管波動,不同類型的疾病往往循著特定的傳播路徑,悄悄靠近疏于防范的人群。
秋季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,包括流行性感冒(流感)、普通感冒、肺炎以及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,其中流感的傳染性最強、危害也最大。這類疾病的病原體多為病毒(如流感病毒、鼻病毒)或細菌(如肺炎鏈球菌),主要通過飛沫傳播。
秋季氣溫雖有所下降,但仍有不少人偏愛生冷食物(如冰飲、涼菜、未徹底加熱的海鮮),再加上秋季食材易因儲存不當滋生細菌(如沙門氏菌、大腸桿菌),諾如病毒、輪狀病毒也進入活躍期,使得急性腸胃炎、秋季腹瀉等消化道疾病頻發。
當金黃的銀杏葉鋪滿街道,當空氣中漂浮著豚草、蒿屬植物的花粉,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哮喘、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患者,也開始迎來一年中最“難熬”的時光。秋季的過敏原主要包括花粉、塵螨以及霉菌孢子。
秋季是心血管疾病的“多事之秋”,尤其是霜降之后,氣溫驟降會導致人體血管收縮、血壓升高,心率加快,心臟負擔加重,容易誘發高血壓、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中風等疾病,對中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格外危險。
做好防護,遠離秋疾
面對秋季高發的各類疾病,無需恐慌,只要我們掌握科學的預防方法,從生活習慣、環境防護、飲食調理等方面入手,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風險,安心享受秋日的美好。
保持規律的作息是提升免疫力的基礎——秋季宜“早睡早起”,盡量在晚上10點半前入睡,早晨6-7點起床,讓身體有充足的時間修復和調整,避免因熬夜導致免疫力下降。
保持環境清潔與通風,是預防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關鍵——每天開窗通風2-3次,每次通風30分鐘以上,能有效降低室內病原體濃度,讓新鮮空氣流通;同時,要定期清潔家中物品,尤其是門把手、手機、遙控器、餐具等高頻接觸部位。
秋季氣候干燥,飲食上宜以“潤燥養身”為主,多吃富含水分和維生素的食物,如梨、銀耳、百合、蓮子、蜂蜜、蘿卜等,既能補充水分,又能滋潤呼吸道,緩解秋燥引起的口干、咽痛等不適;同時,要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變質的食物,海鮮、肉類等食材需徹底加熱后再食用。
老人、兒童、孕婦、慢性病患者(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哮喘患者)等特殊人群,是秋季疾病的高危人群,需要給予重點關懷:家人要提醒老人按時服藥,定期監測血壓、血糖,避免因氣溫變化導致病情波動;兒童要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、不挑食,增強免疫力;慢性病患者要避免去人群密集、通風不良的場所(如商場、超市),必要時佩戴口罩,減少感染風險。
若出現不適癥狀,要及時就醫,避免延誤病情:如出現高熱、持續咳嗽、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,或劇烈嘔吐、腹瀉、脫水等消化道癥狀,或嚴重過敏反應(如喉頭水腫、呼吸困難),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,遵醫囑治療;不要自行濫用藥物(尤其是抗生素),以免產生耐藥性或加重病情。
文字|來源135AI寫作,使用請務必替換
圖片|來源135攝影圖(ID:59401)
頭圖|135編輯器
排版|135編輯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