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將青春獻給了醫學,用仁心詮釋著生命的重量。從醫學院的刻苦求索,到援外醫療的毅然奔赴,她以專業與溫度,在每一個需要她的地方點亮希望。這是一位女醫者的成長之路,更是一曲關于責任、勇氣與大愛的生命贊歌。今天,讓我們走近校友陳昕,聆聽她如何用行動書寫“醫者”二字的真正含義。


陳昕依然記得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時的情景,她的手微微發抖,內心充滿敬畏。在醫學院的五年里,她在解剖室度過了無數個下午,每一根血管、每一條神經都要反復確認。她的室友回憶說,陳昕總是宿舍里最早起床、最晚回來的那個人。
內科教授在畢業前送給她一句話:醫者,既要治病,更要醫心。這句話成為她行醫路上的座右銘。在實習期間,她總是耐心傾聽每位患者的訴求,細心記錄他們的病情變化。這段經歷讓她深刻理解到,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,更是一門關于生命的藝術。
在醫院的實習經歷讓陳昕迅速成長。她第一次參與搶救、第一次值夜班、第一次獨立接診,這些經歷讓她從一名醫學生逐漸向合格的醫生轉變。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,在一次急診值班時,她連續工作了36個小時,卻依然保持著對每個患者的耐心和關懷。




畢業后,陳昕進入了一家三甲醫院工作。作為住院醫師,她每天要查房、寫病歷、參與手術,工作繁重卻從不懈怠。她堅持每天提前半小時到崗,了解每位患者夜間的情況變化。這種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,讓她很快贏得了同事和患者的認可。


在輪轉多個科室后,陳昕選擇了急診科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。這個選擇意味著要面對更大的工作壓力和更復雜的工作環境,但她認為這里是最能體現醫者價值的地方。在急診科的五年間,她參與搶救了上千名危重患者,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。

畢業后,陳昕進入了一家三甲醫院工作。作為住院醫師,她每天要查房、寫病歷、參與手術,工作繁重卻從不懈怠。她堅持每天提前半小時到崗,了解每位患者夜間的情況變化。這種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,讓她很快贏得了同事和患者的認可。




在非洲的工作環境與國內截然不同。醫療設備簡陋,藥品短缺,還要面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。陳昕和同事們克服重重困難,在有限的條件下開展診療工作。她不僅治病救人,還積極培訓當地醫護人員,希望為當地留下一支"帶不走的醫療隊"。
有一次,當地爆發傳染病,陳昕和醫療隊的同事們連續工作多日,成功控制了疫情。這段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,醫生的職責不僅在于治療個體患者,更在于守護整個社區的健康。她的付出贏得了當地居民的信任和尊敬,被親切地稱為"中國醫生媽媽"。


兩年的援外經歷讓陳昕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她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能,更培養了在困難環境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這段經歷讓她更加堅定了從事醫療事業的決心,讓她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。


醫學知識日新月異,要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。在打好專業基礎的同時,也要注重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。建議多參加臨床實踐,早接觸、早了解醫生的真實工作狀態。
醫生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需要耐心和堅持。不要急于求成,要在每個階段都腳踏實地。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,也要注重培養醫患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。
當面臨職業選擇時,要聽從內心的聲音。醫生的職業發展道路有很多條,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。無論選擇哪個專業領域,都要記得醫者初心,用專業和愛心服務患者。




微信號:135editor
新浪微博:@135編輯器
[模板使用說明]
排版:135編輯器
圖片:135攝影圖,使用請替換,
(ID:84173)(ID:84172)
頭圖+全文貼紙素材:135貼紙素材
(ID:84172)
文字:135AI生成(使用請替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