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中元節,又稱“鬼節”“盂蘭盆節”,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祭祀。在傳統文化中,七月被視為“吉祥月”“孝親月”,而七月十五正值陰陽交替之時,人們認為此時祖先的靈魂會回到人間,于是便有了祭祀祖先、超度亡魂的習俗。
晝晷已云極,宵漏自此長。當太陽運行至黃經 90 度時,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 —— 夏至。這一天,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,北半球迎來白晝最長的一天,此后白晝漸短,黑夜漸長。
谷雨時節,氣候潮濕,濕氣容易侵入人體,在飲食上應注重健脾祛濕。此時新鮮的香椿正當季,其獨特的香氣和豐富的營養深受人們喜愛,無論是香椿炒雞蛋,還是涼拌香椿,都別具風味;菠菜也是谷雨時節的時令蔬菜,富含鐵元素和維生素,可做成菠菜豬肝湯、清炒菠菜等菜肴,有助于養肝護肝。
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,通常在公歷4月4日至6日間,既是自然節氣點(清明節氣),也是祭祖追思的文化節日。
清明不僅是節氣,更是流轉千年的生命儀式。此時春雷始鳴、桐花初綻,北方播種新苗,江南采茶正忙。不妨走出家門,感受春風拂過發梢時,那抹帶著艾草清香的濕潤氣息。
備一籃時令青團,擦拭墓碑上的薄塵,以鮮花代替紙錢。祭掃不必聲勢浩大,重要的是輕聲細語間,讓孩童知曉曾祖父愛聽評彈、外婆釀的梅子酒街坊稱道——記憶的傳承,才是最好的緬懷。
喜鵲的翅膀年復一年地丈量著天塹,只為印證:縱使星河浩渺,真心足以導航。這份被星光淬煉過的堅韌,讓七夕在歲月的長河中,漸漸凝結成一顆關于“等待”與“奔赴”的琥珀。
江畔,龍舟競渡的號角即將吹響。一艘艘裝飾精美的龍舟蓄勢待發,隨著鼓點聲起,槳手們齊聲發力,龍舟如離弦之箭破浪前行。飛濺的水花、激昂的號子、岸邊此起彼伏的加油聲,共同構成一幅熱血沸騰的端午畫卷。
祭倉頡是谷雨時節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。傳說黃帝于春末夏初發布詔令,宣布倉頡造字成功,當天下了一場谷子雨。為紀念倉頡造字之功,人們將這一天定為谷雨節,并舉行祭祀活動,祈求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。在陜西白水等地,谷雨當天會舉辦盛大的廟會,人們敲鑼打鼓,抬著倉頡像巡游,熱鬧非凡。
清明節,是一個感悟生命的時刻。在這個時節,我們可以通過書寫詩句或祝福語來表達自己的心聲。無論是緬懷先人,還是珍愛生活,詩意的表達都能讓我們的情感更加真摯。愿我們在清明節的活動中,感受到文化的魅力,珍惜當下的生活,讓這個節日充滿溫暖與希望。
七夕,這顆鑲嵌在歲月長河中的古老星辰,它的光芒遠比“情人節”的標簽更為深邃。它曾照耀著女子對生活技藝的虔誠追求,它承載著凡人對美好生活的樸素祈愿。
端午節,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,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。它最初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祭祀,后因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,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。
小滿,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,帶著初夏的溫潤悄然來臨。此時,北方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,但尚未成熟,恰到好處地詮釋了“小滿”的含義。南方的水田里,稻苗茁壯成長,一片生機勃勃。
當清明的微風輕輕拂過,大地仿佛從沉睡中蘇醒,處處洋溢著蓬勃的生機。在這個特殊的時節,踏青,這一古老而又充滿詩意的習俗,宛如一條紐帶,將我們與自然、與傳統緊密相連。
喜鵲的翅膀年復一年地丈量著天塹,只為印證:縱使星河浩渺,真心足以導航。這份被星光淬煉過的堅韌,讓七夕在歲月的長河中,漸漸凝結成一顆關于“等待”與“奔赴”的琥珀。
蟬鳴初透紗窗時,節氣已行至小滿。這個帶著三分盈潤、七分含蓄的名字,像極了中國人藏在骨血里的智慧未滿,卻飽含希望;未盛,卻正逢佳期。
根據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25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》,今年清明節4月4日至6日放假,共3天。
1.注意天氣變化,清明氣候變化大。
2.避開景點游客高峰期,方便旅行。
3.文明掃墓,綠色掃墓。